在伊朗,11月3日凝聚了三代人的抗争史诗:第一代经历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奠基人伊玛目·霍梅尼被流放的岁月,第二代见证了青年学子以鲜血染红德黑兰街头的牺牲,第三代则以占领“间谍巢穴”(即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的行动,向世界宣告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据今日帕尔斯(Parstoday)报道:首个历史事件可追溯至1964年11月3日。当时,巴列维政权因伊玛目·霍梅尼反对通过“治外法权法案”——该法案赋予美国军事顾问司法豁免权——而将其流放至土耳其。
这一事件标志着伊朗宗教界与民众正式掀起反对美国政治干涉的斗争,也成为伊朗历史上首次公开反抗外国干预的运动。
十四年后,即1978年11月3日,正值巴列维政权风雨飘摇之际,数千名德黑兰学生在德黑兰大学前举行集会,抗议专制统治,响应伊玛目·霍梅尼的革命号召。政权军警向示威人群开枪,造成多人殉难。自此,青年学生的鲜血成为伊斯兰革命胜利的重要象征。
第三个历史节点发生在1979年11月3日,并引发全球关注。追随伊玛目·霍梅尼思想的大学生们占领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伊玛目·霍梅尼称此举为“第二次革命”。使馆内发现的文件揭示了美国干涉伊朗内政及从事间谍活动的证据。此事件标志着伊朗与西方关系进入新阶段,11月3日也由此被正式定为波斯历的“反全球霸权日”。
自那时起,11月3日不仅成为历史记忆,也成为伊朗民族独立与抵抗精神的象征。革命后的青年一代将这一天视为重温民族身份、坚守抗争意志、捍卫国家尊严的重要时刻。
Your Comment